讲述一位喝了一辈子的中药,却依然健康长寿的老人的故事。老人家姓陈,名树森,1917年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中医世家,自幼耳读目染使他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3年,17岁的他因患严重胃病、营养不良而休学在家。当时父亲正就读于上海中国医学院,由于家境贫困无力支付学费只好辍学从医来维持生计,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生活异常艰难。1946年抗战胜利后不久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为了继续完成学业他只能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中医知识。新中国建立后不久他就考入了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针灸专业,1952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陈树森教授出生于一个世代中医的家庭之中,"我爷爷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陈树森说,"我的曾祖父和伯父都是民国时期的秀才"。虽然出身于这样一个有着浓厚传统文化的家庭之中但是陈树森并没有继承祖业成为一名医生而是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从事教育行业。1949年他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53年又转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就读研究生课程,1958年毕业留校任教直到退休前一直在复旦执教并兼任校刊《复旦人》的副总编一职;期间他还担任过《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报刊的特约记者以及上海市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等职;此外他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等等职务。虽然已经70岁高龄了但是陈树森仍然精神⁇铄思维清晰思路也很活跃他说: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看报对历史也特别感兴趣尤其是近代史"据了解他在50年代的时候还曾经写过一本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小说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出版发行;另外他还曾经翻译过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如:
《基督山伯爵》(法国)、《安娜·卡列尼娜》(俄国)、《简爱》(英国)等等作品...这些丰富的经历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以后创作出好的作品提供了素材和灵感!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生涯时他说道:
"其实我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写东西了不过那时候只是单纯的记录而已并没有什么明确的主题和内容所以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也没有什么影响力!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以及对人生经历的不断思考我开始逐渐有了主题意识开始尝试去表达一些东西了...记得在我20多岁的时候我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作《论鲁迅先生的伟大与渺小》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鲁迅先生伟大的思想和他的渺小之处的文章发表之后反响很大很多人都给我写信表示支持鼓励但是我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