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芥为菊科植物,
别名:
白花菜、小根蒜。性温,味辛。具有利水消肿之功效。主治浮肿腹满,小便不利;外用治疮疖肿毒等病症。
《本草纲目》载:
“卜芥能利水道。”
《滇南本草》:
“治水肿腹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挥发油、皂甙和黄酮类化合物等多种有效成分。
1. 利尿作用 本品所含的多种生物碱及黄酮类化合物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钠和钾离子的排泄有关;
2. 降血糖作用 本品的提取物可明显地抑制大鼠口服葡萄糖引起的血糖升高现象;
3. 其他作用
1)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 实验表明本品煎液对离体兔肠平滑肌有明显的兴奋收缩作用(P<0.001)。
2)抗病原微生物活性 本品的醇提物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明显的抑菌活性。
3)其他 药理实验证明本品有一定的抗癌活性(小鼠皮下注射10mg/kg),但未经动物试验证实。
4)抗菌抗病毒实验研究显示本品的甲醇提取液体外试验对人型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株有明显抑制生长和细胞毒性的效果.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10~15g。
【贮藏】置干燥处。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拼音名】:
Bu Suan
【来源】:
为菊科植物大叶艾纳香的全草或根茎。
【异名】:
野大蒜(《云南思茅中草药选》),野姜(《云南中草药》)。【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或小半灌木状藤本植物。全株具浓烈的香气,高1~2m左右;主根粗大而长圆锥形或纺锤形;须根系多呈块状分布至地表下10~50cm深土壤中吸取养分供植株地上部生长发育需要。主茎直立粗壮或稍弯曲上升达
1.5~3m以上后渐次向下斜展并缠绕于其它物体上生长形成匍匐枝群或在地面蔓延成片状丛生状态以适应恶劣环境条件生存的需要.叶片通常互生偶有近基部的2枚轮生的假轮生叶存在.单数羽状或掌状复叶有小柄或无柄者存在.小叶5枚以上者居多且大小相间排列成二回羽状或三出复叶形式出现。